Monday, January 14, 2013

PRS - 2

私人退休基金2.0


“老板,有听过PRS吗?”

“没有,没有兴趣。”

“没关系,老板有缴所得税吗?”

“有。”

“老板,有兴趣加多3千令吉的税务减免吗?”

“没有,没有钱。”

上述的问答就好象保险或信托基金销售一样,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讪下去,没完没了。



我在今年7月提及私人退休基金(Private Retirement Scheme) ,当时政府刚刚推介,产品还没面世。在11月1日,第一项私人退休产品正式由黄氏投资管理公司(HwangIM)推出,我们终于有机会更了解PRS的方案。原来,所有提供PRS计划的公司,必须推出三种基本的基金提供选择,即保守基金、稳健基金和成长基金。里面的分别,在于对资产的配置,由固定收益至少80%依次递减至40%和30%。换句话说,至少30%投资在固定收益产品,无形间不会让基金投资方向过于激进,导致投资者面对风险反噬而血本无归的情形。



如今2012年将要结束,更多公司推出PRS计划,很多人却还是对PRS不甚了解,担心被销售代理误导,宁愿失去税务减免(Tax Relief) 的机会。先声夺人的黄氏PRS,采用零销售费(Zero Sales Charge)的方式,的确让当初认为PRS的销售费会和提出公积金来投资信托基也金的计划一样(3%)的投资者有点意外,但可以省去销售费,自是无任欢迎。之后跟进的其他PRS公司,有些实行3%销售费顶限,考验投资者的选择权。



投资PRS的数额不会很高,最初投资额为100令吉,之后最低再投资为50令吉,很多人都负担得起。笔者记得月初在邻近的杂货店购物,讯问老板有没有意思要投资PRS时,上述的问答就上演了。老板还加上一句:“几千块的东西,你以为买面包吗?马上就可以决定?” 我笑笑答他:“那也未必,一百令吉就可以了。” 他有点错愕,急忙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有几种人,对PRS有不同的反应。第一种人是很希望少缴税的人。3000令吉的投资,可以帮他们省税至最高780令吉不等。所以,他们一旦了解PRS的操作,又克服得到55岁的等待期(PRS和公积金一样,要到55岁才可以完全提出) ,就一拍即合。第二种人是花惯钱的人,他们也许了解退休金和省税的好处,但更重要是平时花得开心,所以,别说要掏出3千令吉,拿出100令吉也没有。不过,下一年缴所得税时,他们只有乖乖的缴多780令吉,这叫“令伯开心”--懂得精明花费,未必懂得精明省税。第三种人,据说一年缴税几十万令吉,所以和他谈3千令吉,没甚么意义,可能还侮辱了他的经济状况。还有一种人,象那位杂货店老板一样,是Mr. No, 可能是对销售代理太没信心、太存有戒心,或曾经太伤他的心了。



一项产品由开始备受怀疑到接受,要几年的时间。回想公积金一开始推出时,也是备受冷落,可是50年后,它却成为打工一族最欢迎的员工福利之一。今年得以销售PRS的代理,可说是没甚么竞争者,应该把握机会;可明年或三五年后,市场开始接受了PRS,而PRS的产品也有成绩可以参考,到时一定竞争激烈,势如一片红海。



股权争夺战

股权争夺战


年尾封关在即,市场突然掀起了一阵风,是股权争夺风。资本投资(ICAP) 的董事席位之争,因拉克西挑战力度不足而告草草结束。踏入12月,又有两间公司爆发董事局纠纷而引起注目。其中一间是美全科技(MTRONIC) 。挑战派已择好良辰吉日,即12月21日召开股东特大,务求改朝换代,地点定在武吉加里尔高尔夫球及乡村俱乐部。挑战派系列出4名寻求入董事局的代表拿督陈耀星、林友良、廖志厚和黄伟平,从交易所网站搜索所得,他们约控制了15%以上的股权;对比目前的董事局掌控的约14%,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另一间同样是上演股权争夺战的,是金虎集团(TIGER) 。挑战派是拿督斯里纳兹米和拿督斯里阿都阿津,合共控制了16.5%股权。当权派的拿督陈维年兄妹也是控制了约15%,表面上看来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报章上得知挑战派掌控了逾半股权,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陈氏兄妹只有乖乖的交出大权。由于挑战派已正式要求召开股东特大,以获得股东委托入主董事局,看来特大将在近日召开。

我们对近来交易所实行的一些新条例不甚了了,尤其是遇到有争论性的会议,更希望有关当局厘清一些疑点。就拿美全科技的特大来说,日期是12月21日,根据公司在马交易所的文告,所有在12月12日或之前身为美全科技的股东,可以出席特大。由于大马实行T+3存票制度,换句话说,一位在12月7日买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在12日付钱拥票之后,将可出席及投票。所有在7日之后才买入的股东,将不能出席特大。我们也获悉,就算股东在13日卖掉股票,依然可以出席及投票,反而是在8日或之后买入的投资者,没有出席和投票权。这让我们有了这个疑窦,如果A君在8日买进,而B君在8日卖出,那么,在21日当天一个是股东,不过因技术问题不能出席以及没有投票权;一个已不是股东,但可以出席且有投票权。,到底A君还是B君是股东?到底股东权利是属于当时的股东还是属于技术上有投票权的股东?

再进一步延申这个问题,如果金虎集团要召开股东特大,那么需要特别阐明一个日期,给其凭单持有人一个机会,即如在该日期前转换的凭单,其持有人将来得及取得出席股东特大,和拥有投票的权利,还是根本无需考虑这个问题?当双方势均力敌,凭单转换可能成为造王者的一把利器也不一定。

印象中在马交易所采取这个制度前,注册司往往较有人情味,就算投资者名字没出现在股东名册中,只要可以出示交易证据,注册司也可网开一面。不过,随着马交易所制度化股东大会的股东名册之后,注册司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一律铁面无私,不注意日期来买股票的投资者,就会面对上述“是股东但无权出席大会” 的问题,和股东争夺战失之交臂。

MAS

削资后就见蓝天?


亚洲航空(AIRASIA)应该感到庆幸,一年前和马航(MAS)的换股机会可以无疾而终。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搜索亚航和马航联姻的资讯,让读者重温一下这对欢喜冤家的离合。在2011年8月,“双航” 宣布换股计划,马航的20%股权换取亚航的10%股权,双方大股东经过换股之后,将交叉拥有对方股票。与此同时,双方也将送出免费凭单给对方的股东。巧合的是,亚航的股价自半年前(2011年2月)起飞,由2令吉30仙涨至消息出炉的4令吉;马航则一路南下,由2令吉跌至1令吉30仙,再在消息出炉前涨回1令吉90仙,差不多就是2:1的对比。

不过,在内部压力不断上升之下,同时业绩的亏损继续扩大,马航不得不在今年5月宣布中止这项股票交换计划,让亚航股东大大的松了一口气。马航股价因此一度跌至1令吉。没了亚航的联盟,马航索性摊开来,向政府和股东言明要60亿令吉做营运基金。问题是,该向谁要?自07年的附加股和优先股集资15.4亿令吉,2010年再集资26.7亿令吉,马航已向股东要了32亿令吉,2012年5月又要找60亿令吉,烧钱的速度何其快!

而今,去年9月走马上任的董事经理Ahmad Jauhari终于祭出他的计划书。马航不但要再次集资,还要削资,这是多么令人难受呀!原来,马航真正要筹募的资金,是90亿令吉。其中,财政部提供融资53亿令吉,退休金局认购了15亿的无限期回教债券,最后的30亿,还是要股东买单。至于削资呢,涉及削减每股面值1令吉的90仙,从而注销股本30亿令吉;再注销股东溢价户口高达50亿令吉以,因此把82亿的累积亏损减少到约2亿令吉。这之后,公司建议集资31亿令吉,比例大概是2配3附加股(每股60仙) 。

消息一出街,卖压排山倒海而来,股价跌至85仙,一举退回25年新低,许是股东深信其股价在附加股建议完成时将一再探低,而事先卖货。做为69.4%大股东的国库,责无旁贷,承诺将会认购其份额;另一位大股东为人民所信托的公积金局(8%),尚未表态。一些意见认为,万一只得国库认购,其股权将超过75%,造成马航不符合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条件,不如将它除牌算了。

股东刚经历2011年亏损25亿令吉的惨痛,2012年上半年再亏了5亿令吉,今年第三季不晓得它怎样赚个3700万令吉,只知道过去6个月马航又借了很多钱。突然间晴天霹雳,又削资又集资的,虽然公司强调股票数额没变,股东心里已经一古脑儿把过去这5年花在马航的本钱做了个考量,这公司,可以投资吗?

一个令人慨叹的是募资开销(见表1),本次的募资为最大规模,何以建议的开销为最低?是投资银行顾问不忍落井下石?还是市道不景,给熟客一个大折扣,以薄利多销?由此可见,企业建议的开销,原来是随机定价,决策者冷暖自知。

附加股建议 募资 开销

2007年10月 15.4亿令吉 670万令吉

2010年2月 26.7亿令吉 1680万令吉

2012年11月(建议) 31亿令吉 210万令吉



YTL cement

私有化后的冷清




丹斯里杨忠礼的集团公司在周一和周二召开股东大会,噢,严格来说,是周二,因为周一只有一间,就是除了牌的杨忠礼洋灰。不晓得幸或不幸,本人得以出席杨忠礼洋灰的股东会议。在出席之前,一些好心的股东朋友已提醒我,这次会议没有礼物(Door Gift) 奉送,言下之意,是叫我不要浪费时间。



我对礼物倒没甚么意见,不过因为除牌之后,小股东能获得的资讯更少了,所以希望能通过公司一年一度的会议,了解一下公司的未来发展。周一那天下午,吉隆坡下起滂沱大雨,不过还是有上百名热心的股东,踊跃出席。



令大家失望的是,贵为掌舵人的杨忠礼家族,全部缺席这个除牌了以后第一次股东大会。我们也见证了一次少见的股东大会经历。为甚么这样讲呢?与会的其他董事,对小股东发问的支支吾吾,甚至许多问题还要公司秘书代为解答,的确是让股东大开眼界。尤其是当一些小股东投诉公司敷衍以待,连个茶点也为之阙如时,贵为大会的主席,竟然无法以肯定的语气回答,还要公司秘书解围,应允将这要求呈上董事局,让人概叹这项大会出席者的意义何在。



如没错误,杨忠礼洋灰的业绩,以股本来说,在五家杨忠礼上市公司中,最为标青。2012年的盈利高达每股91仙 (或4.3亿令吉),让其他公司瞠乎其后。而且,杨忠礼集团已控制了99.5%,实为最大受益者,但丹斯里对杨忠礼洋灰的会议太不重视了,难道一旦沦为除牌公司,就可以冷眼待之?同时,笔者以前出席杨忠礼集团公司的各股东大会,常常听到其贵为董事经理的公子很自豪的对股东们说,要买股票,买杨忠礼的公司吧,所以,大概许多小股东遵其所言,才不舍得把杨忠礼洋灰的股票“卖” 回给杨忠礼集团。董事经理也曾云:“我们的公司希望做到每年都会派股息” ,如今杨忠礼洋灰除牌后,盈利创新高,终期股息却无下文,令习惯每年领两次股息的小股东无所适从。



丹斯理杨忠礼年逾八旬,应有尽有,追求的应该不是瞬间暴富。富贵对他来说,只是一片浮云;反而是流名青史,对小股东利益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小股东们津津乐道,至为重要。看到许多小股东的愤愤不平,甚至口出怒言,笔者为丹斯里感到心疼,丹斯里如有在场,该有同感吧。



据在场小股东所言,除牌后的公司,大股东往往不把小股东放在眼里。笔者对杨忠礼集团犹有遐思,希望它能与众不同,了解小股东拒绝私有化的选择实为对公司的实力投下信任票,以开明的方式相对,与小股东分享公司前景,进而互相尊重,达到两全其美的局势。

ICAP-2

寒战




原本上周想要打铁趁热,继续谈資本投資(ICAP) ,但恰逢周二是公假,我循例休假,所以隔了一周再谈,想法也比较冷静下来。回顾当时的股东大会。可说是群情愤嚷,许多股东为拥护陈鼎武先生而来,列克西伙伴(LAXEY)的代表稍一发言,就惹来嘘声满场,似是犯了万恶不赦之罪。投票情形也是一面倒,可说当权派大获全胜。不过,也有人诠释为小股东的胜利,因为列克西实际上是贵为第一大股东,竟然输了,可见6%的单一股权比不上千万个小小的巴仙率乘起来的“团结一号”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激情之后,資本投資进入冷静期,股价也因此而向下滑,对净资产的折价重新扩大。这时间列克西可以按兵不动,也可以明天就行动,内心的盘算,就象电影“寒战” 剧情那样,令人捉摸不定。我们试图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猜测双方的下一次交锋。首先,我们从2012年报下手,看一下資本投資股权分配。資本投資共有1.4亿股,分布于3千名股东手上。这当中,超过5%的只有一位,即是列克西伙伴(6.5%)。另外274名股东控制了约9838万股(70%),其余的2700名股东则掌控约23%股权。我们不晓得第二大股东(4%)是否投向陈鼎武派系,不过,从投票成绩看来,列克西伙伴面对的阻力大概在7300万票左右,而全场投票数约是8440万票。换句话说,列克西伙伴的“革命” 才刚刚开始,非常不受认同。



不过,任何一家公司,如果给列克西伙伴盯上,肯定是非常头痛,因为它有的是时间,而且它还自有一套作战计划。举例来说,如果公司继续在折价交易,它可以花一年、两年甚至是多年来增持;如果公司没有折价,它的意愿也达到了,它可以悉数卖罄,开心离场。



再看回它的花费。列克西伙伴累积一千万股的成本大概在2100-2200万令吉,换作欧元才约500-550万欧元,对一个欧洲私募基金是一笔小钱。若要继续增持,它可分两三个回合来打这场硬仗,每回合500万欧元,战火可持续到明年大选之后。如果到时股市回退,它将有机会购得便宜货。



那么,是否非要把列克西伙伴当成洪水猛兽吗?我想,資本投資做为一间上市公司,是不能阻止股权变动的。就算列克西伙伴居心叵测, 也要有卖家,它才得以累积到上述股权。所以,陈鼎武先生既要专心于投资组合,又要小心慎防狼子野心,连董事局的布局也要操心,实在是令人担忧。反观列克西伙伴,只是专心一致择肥而噬,有如非洲之鬣狗,盯上了猎物绝不放弃。至于长期投资或短线套利,基本上南辕北辙,不可能有共识,也无所谓输赢,端的是谁的手瓜够强而已。

ICAP

資本投資烽火燃起




上一回写資本投資(ICAP) ,原来已是两年前(2010年8月)的事。那时上市满5年,股价涨了74%(1.74令),平均年增长率(CAGR)达11.7%,每股资产则较出色,达到2.10令吉。去年因事未克出席股东大会,没有跟进。到了今年,这两年(从2010年6月到2012年5月31日),我国股市自1280点扶摇直上,涨了约300点(24%);資本投資呢?它从2010年5月的1.74令吉涨至2012年5月尾的2.12令吉,也是24%,打成平手。不过,从上市至本财政年结束,資本投資股价的112%涨势,赢了综指73%一个马鼻。其7年增长率(CAGR) 微降至11.3%,每股资产为2.86令吉。



如果以股价对比每股资产,公司是以折价26%交易,比起两年前的17%折价,我们发现折价已经扩大。因此,本星期六的股东大会,暗流汹涌,酝酿着一场董事争夺战。来自欧美国家的LAXEY伙伴,经年来累积了约7%,成为資本投資的单一最大股东。如今,它正式委派三名相关人士寻求股东委托,入主董事局。



多年来資本投資的股东大会向来风平浪静,股东们固然观注会议事项,但更希望早早结束,然后可以专心朝圣,聆听基金经理陈鼎武先生的市场分析及公司未来方向。今年的股东大会有所不同,九名人士出来竞选董事,肯定成为焦点,因为公司章程阐明董事不得超过7位,所以要在9名候选董事选出5位(另两位董事联任,无须股东票选) ,必有一场厮杀。



那么,这LAXEY伙伴,是何方神圣?网上搜索所得,它是一家投资公司,专门寻找现金或资产高于股价的公司来投资,然后动用其影响力要求公司变卖资产,将所得退还股东,从中牟利。很多读者可能不记得大马还有另一间封闭型信托基金Amanah Millenia Fund,这基金在2007年解散,就是LAXEY伙伴的杰作。由于它股价长期折价交易,让LAXEY伙伴有机可趁,花了几年的时间累积,然后在基金经理寻求联任时否决延长该基金,迫其解散,和其他股东一起瓜分资产。



資本投資向来股权松散,最大股东持股不超过3%,如今首两大股东持股超过10 %,万一它们原来是友善伙伴,现任董事危矣。陈鼎武先生固然盛名远播,但他并不是大股东,万一挑战派获胜,以致投资方针有所改变,他也是无可奈何。不说不知,公司至今手握现金1.3亿,或相当于每股一令吉,其余皆为有价证券,难怪引来他人觊觎。再加上自金融风暴之后,資本投資投资态度日趋保守,股价折价愈深。过去一年,净资产由每股2.77令吉微增至2.86令吉,但是股价却从2.24令吉滑落至2.12令吉,让短线投资者担忧。



挑战者至今仍没有呈上出师表,到底是看不惯现任董事毫无作为,想取而代之这么简单,还是另有居心,看准資本投資的现金和有价资产,想要杀鹅取卵?无论如何,股票是公开买卖的,有竞争才有进步,我们希望股东大会之后,胜利的一方会为公司开拓新的局面。

Property

我也谈房屋和产业股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擅长投资产业。因此,这三五年来产业暴涨,我确实是无福气享受。上周有项产业界盛事,是为英文杂志THE EDGE举办的大马出色产业公司成绩揭晓。这项殊荣今年踏入第十个年头,由著名产业公司实达集团(SPSETIA) 摘下桂冠。实达集团实力雄厚,过去9年(2002-2011) 六夺冠军(2005,06,07,08,10,11),本年度再度卫冕,可说实至名归。接下来周末是由南洋商报和中国报联合主办的2012优质房地产暨家居展,还邀得冷眼前辈分享投资产业股心得,热闹非常。



不过我却应朋友之邀,冒着一路塞车之苦,前去槟城参观他刚入伙的新居,与前辈的讲座失之交臂,可惜可惜。听说槟城人最会买屋子,我这位自小相识的友人,自从全家移居槟城之后就入乡随俗,买下买下也买了几间屋子,现在是两间高级公寓、一栋半独立式的主人。刚刚搬进去的正是半独立式住宅,买时约80万令吉,目前已叫价130万令吉,涨价50%;据他说另两间公寓也涨价2-3倍,让我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小投资者既羡慕又自叹不如,甘拜下风。



根据我多年来的“研究” 心得,喜欢买产业的民众不大爱投资在股市,原因是他们大多相信眼见为真,出了钱要摸得到才放心。就算我几位资产较多的客户,在股市的投资也同样和其手中产业不成比例,若真要比,大概是1对10吧。我曾问他们,为甚么不相信股票?得到的结论除了上面所言有实物和纸张之分外,尚有几个理由。其一是房屋投资所需资本从来不会小,和股票一比往往是10对1甚至100对1,因此投资产业者出了大钱,当然也希望赚大钱。



其二是买产业者大多有个共识,那就是好的产业收得越久越值钱。换句话说,投资者一开始就没打算短期套利,五年以下就放掉的话都归类短暂了。而投资股票,固然开始可自我约束是放长线钓大鱼,但由于股价波动太激烈,脱手也太容易,往往怂恿投资者快快卖掉,不象产业,市场低糜时,你要卖也未必卖得出去。



再下来,投资产业其实动用的杠杆相当大,但投资者不自觉,而且银行肯融资,例如,允许贷款90%来购买产业,等等。而股票投资就算是利用按金,充其量也是融资50%而已,而且当股市下跌,银行就可能逼仓。



那么,喜欢投资股票的,又有何见解?投资者觉得,产业领域兴旺,最赚钱的莫过于发展商。因此,买入上市的产业公司,万无一失,何必辛辛苦苦到处去寻找一间好屋子呢?再者,喜欢买屋收租者,又怎比得上产业信托股,不必亲力亲为,也不怕租不出去,或租出去却收不到钱,一切由专人处理,到时房租自动存入银行户口。



只是,投资者也要小心挑选,因为很多产业公司坐拥许多地皮,大股东却不肯将价值释放,甚至连股息也省下了;到得时机成熟,却一出手就将它私有化了。所以,长线投资者不怕大选,更晓得甚么是基本面,最怕的还是人心如大鳄,吃不到还随时被咬个血肉淋漓。

争出位

争出位




“人怕出名猪怕肥”,恐怕已不适合用于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年轻人,往往置虚荣于首位,为出名争出位,无所不用其极。上星期才谈到一个小伙子寻求有钱人士送他一辆跑车,之后更发生了我国一对伴侣将私人性事火辣辣放上网的新闻,令媒体趋之若骛,也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社会怎会病到这个程度了?



从上述两个个案,我们不难发现,当事人对道德的认知十分肤浅,心里所想的,不外是哗众取宠,希望不费吹灰之力来得偿所愿或一举成名。功利社会鼓励各人自扫门前雪、先敬罗衣、笑贫不笑娼等。种种错误的示范,结果造成年轻人耳濡目染之下,长期被误导,以非为是。也因此,滥用了自由,以“不喜欢可以不理会” 的口吻,反偏为正,挑战道德界限。



如此的举动,置社会价值于脑后,伪称为廉价的投资,巨额的回报,的确让我对投资的学问有了不同的认知。对投资的要求,我们常常挂在口中的两个绩效,是回酬和风险。任何投资如能做到低风险而高回酬,则属于好的投资。世风日下,我们是否要在投资加多另一个条件,就是不损道德准则,才将它规类为一项好投资?许有人认为,我们不偷又不抢,也不做犯法的事,为甚么还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投资?



国内媒体对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操守,不象香港狗仔队那么为炒作而炒作,或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之际还以读者有“知的权利” 来推唐。只是,报馆会担心,不加报导的话,会不会遭一些喜欢八挂新闻的读者投诉吗?这让我们想起投资和投机的话题。有人说,适当的投机,对市场交易量有所佐助。问题是,甚么叫适当的投机呢?如果一份报纸天天充斥着谣言,唯恐天下不乱,是不是投资者所要的呢?



所以,同样一份报导,有人觉得香艳,有人觉得媚俗;同样一则消息,有人觉得是投机,有人却觉得是良机,观乎读者自己的心情如何反映。不过,掌关的编辑,应该对事物拿捏有一定的尺度,才能既报道详实,又起教育群众的作用。那么,年轻人固然欠缺分辨是非黑白的经验,成年人不可谓没经验吧。但现实生活中,成人世界中也是许多错误的范例,例如稽查报告所揭露出来的弊案,让我们觉得学校道德教育不只少教了个耻字,连个廉字也束之高格。再往上溯查,有没有教导 “礼和义”,还是贯彻资本主义的礼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的歪论?



阅人非当思己过,我不由得想到自已也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摇笔匠,哪有胡乱批评别人的资格?不过,今日之后,我确实会正正式式将道德准则列入我的投资要求,而非只看风险回酬,唯利是图。奉劝诸位,争出位或牟利益,不一定要另僻捷径,更无需走入歪途,葬送廉耻;有些路线,看似漫长而已,认真走来,其实又快又直接。

我爱发梦干卿何事

我爱发梦干卿何事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梦想。有人说,敢于做梦,才会把梦想实现。所以,人类有梦想,世界才会一直在前进。只是,现实生活太逼人了,很多人终日忙碌,所谓的梦想,已变成春梦了无痕,一觉醒来,昨晚发了多少个梦,已无从记起。



老李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上星期读到大马男生,在新加坡发信,广邀狮城富翁送他跑车,未免感叹世风日下,越来越多人发着不劳而获的梦想。有人骂他幼稚,有人斥之无耻,有人认为这是缘木求鱼,难如登天。也许他会美梦成真,平添一个真人版的童话故事;不过这对许多辛勤工作的人好象老李,没多大意义。那位高小伙子说得对,寄封信没多少钱;老实讲,就算真有人嫌钱腥,让他圆梦,也和阁下无关。换个角度来看,博彩游戏如万能多多,下注的钱也可能是1令吉而已,每期也可能制造出个百万富翁。下注者的梦想和他没甚么两样,在追逐着一个不著边际的梦,却也没人骂之无耻。



西方人流行圆梦,网络上就曾流传一只鱼钩兜兜转转,最后换得一栋豪宅的轶事,令人津津乐道。老李认为,华人历史上战祸连连,所以在教育上以务实为主,甚么事但求有一技之长,糊口最重要,不相信奇迹,所以创意常常被抹杀。一旦西风东渐,我们往往过于向往西方的超现实主义,希望人有我有。只是,不劳而获之事,只能称之为运气,断非一般东施效颦之流所能成就。



老李其实不甚讨厌高氏所为(也不代表苟同),因为他刚出来工作时,有个糗事与之类似。那时老李的老板通常会在新年出国旅行,老李蛮天真的,看到老板家有多辆骄车,心想他出了国,也没用到,不如向他借来驾驾,结果可想而知。他老板当时大概体谅老李只会读书,很少出来见见世面,不懂人情事故,所以一笑置之。今日想来,老李当时骑摩托想房车,和这位高先生驾丰田想跑车之梦,异曲同工。



老李有时也会抽到一些幸运奖品开心一下,偶尔也曾梦想自己是千里马,怀才未遇只是还没遇到伯乐,但是想归想,倒不及这位高生有创意,设想到有钱人生活总是孤单,要以无形去换有形,用友谊来换跑车。



老李问我,有没想过这种不劳而获的事。我想,自从碰了那个钉子以后,老李成为实事求是的人,我得开解他一下。我告诉他,其实我也会发梦,原因是我们的生命中太多劳动了仍一无所获的事情,所以常常要借发发梦来平衡一下。他对我的答案不大以为然。我再解释,发梦是很个人的事,我也曾经梦想有人会无条件出资本给我做生意或投资。所谓知遇之恩,当涌泉以报,我甚至划了一个时间线,今日你助我(无需送我以礼),十年后我当双倍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位恩人还没出现呢,我要不要守株待兔下去呀?见我说得认真,老李莞尔一笑:哪有这么傻的人无亲无故,打本给你?



是呀,每个人都有一些梦想,有些会成真,(不然,) ,有些只是博君一笑,过目就忘。欧盟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就是既真实又好笑的事。如此一来,市井小民希望三餐温饱;读了稽查报告者希望贪污滥权不存在;依恩奥小股东希望全购快快来;你能笑他们幼稚吗?爱发白日梦者多得是,只要不阻碍你日常运作,干卿何事?



缺乏资讯的小股东 E&O

依恩奥(E&O)的小股东在上个月举行的股东大会问不到关于法庭审讯的消息,相当失望。公司董事可以轻易的以事关司法审判,在成绩出炉前,不宜在公开场所评论为由,拒绝在股东大会提问,而只愿专注于大会原定讨论事项,避免横生枝节。有一批小股东质问不果,愤而要求两个议案以计票方式投票,这两个议案,正是委任来自森那美(SIME) 的代表出任董事。虽然结果两位代表以超高票数胜出,但小股东宣泄不满的情绪不言而喻。




有些股东原本有意出席10月2日的法庭审讯,不过却不知道时间和地点,公司诲莫如深,森那美、证监会和小股东权益委员会保持沉默,甚至是许多报章记者也不知所云。看来,小股东要得到类似的资讯并不容易。印象中似乎是每日金融(Financial Daily) 的报导有提到,不过关于甚么内容,是否会延期则无人知晓。因此小股东只有耐心等待,看10月3日的报章有无报导。



果然,每日金融在10月3日有对法庭的决定报导,加上星洲日报次日转载,我们才大略知道那天是审甚么。原来,是证监会要求换审讯E&O小股东不满该委员会裁决而提告的法官。经过10月2日的听审,法庭决定驳回是项申请。至于该项控诉,则另行择日听审。从1月提出控诉,到10月原来才解决了谁是法官的问题,还没进入主题,难怪那为小股东的律师摇头说浪费太多时间了。而事情关己的许多小股东连几时审、审甚么也不知道,看来小股东在这类企业司法事件的确是落后太多,求助无门。



本周的英文报章The Edge也提到这个案件,说到其中一个方法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由森那美展开全面献购以解决僵持不下的局面。只是森那美似乎不急于全购,也不觉得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权(森那美目前控制了依恩奥30.5%股权) ,只等法庭的下一个指示。The Edge中也提到森那美可以出较低的价钱如2令吉(注:森那美的30%股权是以2.30令吉买入) ,令人觉得不解,怎可厚此而薄彼呢?这样做只怕证监会官司输得更快。



无论如何,森那美-依恩奥这个案已得到业者高度关注,其中CLSA的2012年企业监管(CG)报告亦特别提及,还言及证监会高高在上的独立形象因此事受损不小。缺乏资讯的小股东,在大股东卖股输了一回,在证监会判决森那美无需全购又输一轮,如今唯有冀望挑战证监会权威的小股东在法庭上获得胜利。10月2日的判决固然与案件没直接关系,不过否决证监会的要求,亦即小股东在精神上打胜第一仗,希望再接再励,得到公正的审讯。时间拖得越久,似乎对各造都不利,小股东衷心希望此案尽快审结,做为未来并购案的指引。

浅析黄金投资的生意模式 - geneva gold 2

我只是个小小股票投资者,并不是生意人,所以很多商家的赚钱模式我不甚了了。不过打开门做生意,向来没有保证赚钱,只是,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 有了这一大前提,我们可以说,生意不赚钱,大致上没人乐意营运。那么如果一个生意有盈利保证,我么可以由此从下追溯向上,了解公司要如何才可以赚钱。


黄金投资计划一般上承诺给以每约2-3%回酬,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做出比较深入的计算。假设一间黄金投资公司,视乎顾客购黄金数量而定,承诺给介予1.8 – 2.5%的每月回酬,即少于100克每月1.8%;多于3公斤则拿2.5%回酬或礼金,多买多得。不过,其黄金售价随世界金价波动,比即日金价贵20%。而且,公司聘请的代理,如果销售额少于3百万令吉,会获得0.3%佣金;超过的话,则多得0.5%佣金。由于公司也承诺在6个月后以售价回收黄金,那么,我们可以从表一来比较其营业额和开销。这里还没包括公司一般营运开销如店租、水电、员工薪水、广告等。

表一(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当1安士为0.031公斤,1美元兑换3.1令吉,佣金付出为0.8%;顾客买3公斤黄金以获得每月最高2.5%回酬,每6个月周转一回)

年份 世界金价

美元/安士 金价‘

令吉/公斤 每3KG售价

(20%溢价) 佣金

0.8% 回酬

2.5%X6个月 公司

总支出 公司收入

(注)

2009年1月 875 87500 315000 2520.0 47250 364770.0

2009年7月 940 94000 338400 2707.2 50760 391867.2 -26370.0

2010年1月 1120 112000 403200 3225.6 60480 466905.6 11332.8

2010年7月 1230 123000 442800 3542.4 66420 512762.4 -24105.6

2011年1月 1390 139000 500400 4003.2 75060 579463.2 -12362.4

2011年7月 1480 148000 532800 4262.4 79920 616982.4 -46663.2

2012年1月 1600 160000 576000 4608.0 86400 667008.0 -40982.4

2012年7月 1590 159000 572400 4579.2 85860 662839.2 -94608.0

注:公司收入是拿下一个6月的3KG售价减之前的总支出,例如:2009年7月的338400令吉减2009年1月的364770令吉,得负26370令吉。

在过去4年中,只有一次公司从这类周转性活动中赚钱,那是2009年7月-2010年1月,金价起了19%,足以应付每个周期15.8%的支出。由此可见,如果每个顾客坚守到满期,公司是没办法从中得到甚么利益的,除非金价的涨幅在预定的周期超过16%。但谁能够保证金价长虹?不幸的是,万一金价下跌,这个计划就摇摇欲坠。我们再看今年1月至7月,金价稍挫10美元,这个计划已大出血约10万令吉了。公司如果还有另一个计划,为鼓励顾客将黄金存放公司,特给予5%的回扣,届时则更加受伤。至于一些公司对提早赎回本金的顾客施于25-30%的惩罚,可说聊胜于无,哪有这么不会打算盘的顾客?

另一个关键性在这类投资一开始肯定是回酬照付,黄金到期照回收,让首几批顾客安心,也免费为公司宣传。如上述例案,2009年开始,到了2012年公司没有悔约,“有口皆碑”必定有更多顾客蜂拥而至捧场。从刚开始的3公斤,到2012年可成长到300公斤,当金价一下滑,亏损也百倍之!所谓“黑天鹅效应” 隐然浮现,4年没看到黑天鹅出现,不代表没有黑天鹅,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诚如许多投资者所言,黄金抓在手,没甚么好怕的,最多等金价涨了再卖。但是,也有许多投资者,或是已汇钱了现在收不到货,或是投资金额为别处借来,或是需要仰赖每月回酬来应付各类开销,如今公司被调查,难免受到拖累和牵连,心急如焚。询及公司代表或顾问,个个信誓旦旦相信公司没问题;再问到公司如何可以保证20-30%的年回酬,却支吾其词答不出来,只能托言是公司高层的机密。或许是笔者愚笨吧,不懂人家的商业秘密又要逞强献上一个可能漏洞百出的报表来贻笑大方,但一天疑窦未除,我还是选择对自己不懂的投资计划敬谢不敏。

上得山多终遇虎 - geneva gold

我是以沉重的心情阅读10月3日各报章的头条---“黄金交易公司被取缔,100公斤金条查封” ,100公斤约等于2千万令吉,看来又有许多小市民遭殃了。从BESTINO到GENNEVA,甚至是更早的SWISSCASH,也许当事人觉得涉及案件是不同的个案,但旁观者如你我则认为事件的发生大同小异,不外是一时贪婪,抱着赚快钱的希望,结果因小失大,血本无归。从涉及的受害者不乏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看来,可见这和学识高低关系不大,有心人纯粹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了一次又一次无往不利的圈套,来引诱你跳下去。




关于一些赚快钱的骗局,俗称老鼠会,我在09年曾经写了一篇:“骗术奇谭” ,里面有提到如何小心黄金投资的骗局,事隔3年后,所发生的事情竟然和当时没甚么两样,不禁令人慨叹言之谆谆,听之藐藐。闲话少说,让我切入正题,重温一下当中不合理的情况,希望读者可以领悟到一二,今后遇到类似的“投资” ,能小心警惕,敬而远之。



首先,我们从产品谈起。任何一种投资,都少不了产品。大众普遍上认同黄金的价值,因此,以黄金做为产品,投资者感到手上可以掌握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先天上会觉得比较安心。就算如此,也是有些奥妙之处让投资者不知不觉被它牵着鼻子走,例如,业者可以将黄金镶起来,说明如果那镶框被打开或损坏,就不能以原价回收,因此让投资者无法验证里面黄金的真伪。



不过,对骗子来说,产品只是个仲介,不少赚快钱、金字塔的骗局中,连产品都没有,还是有许多市民盲目参与,无知受骗。所以,推出高回酬,吸引人的奖励制度,才是请君入瓮的窍门。我们可以大胆的说一句,举凡承诺而且保证高回酬的产品或公司,你可以忘了它吧。但是,人们就是喜欢钻牛角尖,同时很容易相信别人赚钱比自己容易,再加上公司代言人讲得头头是道,便有了姑且一试的想法。甚么是高回酬呢?比银行的定期存款高上一倍的,可冠为高回酬。



回看G公司的投资方法,根据一名投资者说,目前1公斤黄金售价约22-24万令吉,比金店门市价高了20-25%,不过每个月可享有2-3%的回酬,公司保证在6-12个月后以原价回购黄金。我们不由得产生了一些疑问:如果是保值,为何要以20%以上的溢价售出,投资者一开始就可能亏钱了。同时,一般上购买了黄金以后,必须在几天之后才拿到货,万一货物在运输过程遗失了,那么谁该负责任呢?



第二个问题,也是很多投资者的如意算盘:只要我每个月都拿到回酬,时间一到我就赎回我的本金,其他的我才不管呢!这个想法,就是金字塔骗局中屡试不爽的技巧:希望中招的不是我,是下一个,到头来谁也跑不掉。这有点象买保险,因为抱着侥幸的心态,每个不买保险的人都希望,或相信,下一个出事的不会是我。万一遇上了,就自认倒霉。这种心态,在投资里是很要不得的,因为涉下圈套的人,就是要你觉得你是那个幸运者,而当事情逆转,你已经是被牢牢套住了。扪心自问,如果投资者享有年回酬24-36%,公司的赚幅岂不要超过40-50%?不然哪里有能力应付一般开销如出粮、还水电费?那么,有这么高的回酬,连股神巴菲特也要不耻下问,拜之为师了,还需要窝在小小的马来西亚?因此,这种计划注定要失败,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第三个问题是回购保证,这也是许多盲目投资者感到安心的救生圈。不过,在其公司的政策里,是否有明文阐明这项保证呢?我们必须明白,一直来都有不代表永远有,更不代表保证有。

公平、合理但我不卖 - gnealy-3

上星期的杨协成(YHS)股东特大,也是私有化的个案,采取了选择性资本回退(SCR) 的方式。只是,这和前阵子闹得热哄哄的格林尼(GNEALY) 私有化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在特大中发表意见的股东们,几乎一面倒的认为献议价(3.60令吉) 很合理,因此没有怨声载道的情形出现。其次,这项私有化没有引起小股东权益委员会(MSWG) 的关注,没有派代表出席和询问。第三,虽然董事局的投资顾问、独立投资顾问,甚至是一些资深股东深表认同出价的公平和合理,但投票出来的结果,却是高达22%出席者反对。虽然达不到25%否决票值,议案照样通过,但杨协成小股东的冷静、果断以及诉诸民主的行动,足以让格林尼鼓躁的小股东汗颜。我们看看两者的投票结果(由马交易所网站取得):




YHS 出席股东数量 % 当天股票价值 %

赞成 246 89.13 18991406 78.03

反对 30 10.87 5348361 21.97

276 24339867

涉及股票价值 59327120

反对票比率 5348361 9.02%



GNEALY 股东数量 % 股票价值 %

赞成 331 85.31 36098027 94.17

反对 57 14.69 约223万 5.83

388

涉及股票价值 52842270

反对票比率 约223万 4.23%



两者的私有化建议有个共同点,就是须获得50%的出席股东同意及75%出席者投票的票面价值同意;还有涉及献议者的反对票价值不得超过10%。从上面数据可看到,杨协成的小股东在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所投下的反对票,高达22%和9%,差一点就否决了整个议案。



我觉得很奇怪,MSWG在格林尼的特大中一度提及第三个条件,其采取票基是否该为出席者或所有涉及者,这点在大会上引起了争论。不过之后由于反对票太少,所以就不了了之。如今这问题在YHS的特大结果真的浮现了,MSWG是否会将之呈上证监会求证呢?我在这里解释一下两者的不同:如果是以总涉及股票价值为基本,那么第三个条件的要求是反对票值除以涉及票值,就如上面的表所示,YHS的反对票是9.02%,不超过10%;如果是以当天特大的总票值为基本,则反对票是22%,大大的超越了所要求的10%。MSWG的论点是前两个条件以出席者和票值为基础,不过到第三个条件时却扩大至所有(包括缺席的涉及股东) 涉及票值,在诠释上不及前两者这么保护出席的股东。如果证监会保持沉默,那么YHS的投票结果将会被未来的除牌献议者引为规范,对小股东和捍卫小股东利益的MSWG,是一则不小的打击。



YHS的结果也带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出价公平也合理,代表我一定要卖吗?更何况是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出价?虽然YHS小股东这次还是输了,但表现出君子的泱泱风度,而且离成功只是一步之遥,输了不必气馁,值得鼓掌。

民间私募基金的崛起-gnealy-2

上星期谈及格林尼(GNEALY) 的私有化,对小股东无法成功捍卫自己的权利感到遗憾。大马的股市,小股东如同一盘散沙,凝聚力量不够。而公司委员会、马交易所和证监委员会,是扮演着执法和监督的机关。不过这些政府机构,主要是在监督股市的运作,确保一切企业活动是出自于合法行为,然后在现有法令的架构之下,对所有股东一视同仁,不让不公平的事件发生。




在2000年,为了更进一步保护小股东利益,催生了小股东权益委员会(MSWG) ,以促进上市公司的良好监管和操守,提升股东价值。只是,小股东权益委员会的原创机构(股东)是武装部队(LTAT)、国民投资机构(PNB) 、社会福利保险机构(SOCSO) 和朝圣基金句(LTH), 营运资金主要来自资本市场发展基金(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Fund)。 因此,在日常的操作,难免让人们有“人在屋檐下”, 难以畅所欲言的感觉。因此,MSWG致力在提高小股东对自己权力的醒觉;上市公司企业监守,希望通过教育和股东大会提问,实施独立的第三力量。不过,由于MSWG大多不涉及公司显著股权,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方面往往显得过于温和,影响不彰。



就拿私有化事件,MSWG一向以来只是发挥其客观咨询的角色,身份固然比媒体更超然,却往往给涉及者无牙老虎的感觉,所以敬固有之,畏则未必。其实它可以更进一步的成为小股东喉舌。举例来说,万一发现私有化过程似有偏私之处,它可以站出来要求小股东委托它投下反对票,或者更进一步,寻求政府相关公司(如其创办人,甚至公积金局)的委托来和对手议价,让献议者不敢小觑。只是,我的幻想终归幻想,做个卷起袖子的怒汉恐有损其君子形象,MSWG似乎更有兴趣于客气询问,因此它也继续获得董事局给予比传媒更高一级的礼待。



欧美国家私募基金称道,这股风气逐渐流传到我国。有些私募基金甚至和大股东合作,教导他们怎样把有价值的公司低价私有化。几年前的万能企业(MAGNUM) 就是如此,近来的KFC私有计划也是如此。由于权力和财力都大幅度的倒向他们那边,小股东要与之抗衡,极为困难。这就好象执政党和反对党一样,执政党有一切的天时地利,如果反对党各自为政,执政党可以轻易的连人和也拉拢过来,反对党只有认输的份儿。不过,如果反对党团结一致,国事尚有可为。



如今看回上市公司私有化局面,有异曲同工之意。小股东如果各怀鬼胎,必遭献议者个个击破。因此,民间的私募基金应该应运而生,以更专业的手法和献议者讨价还价。政治上民联的胜利,可以借镜。我有个奇想,说不定这次格林尼在特大前大方的派发52仙股息,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散户团结一致,得到足以左右结局的筹码,事先和大股东谈判所得;不然,大股东胜券在握,何必大费周章?当然,这纯属猜测,做不得准。不论是有人团结起来见义勇为,还是大股东大发慈悲,多派50仙,总比原本的献议好。如果真有此义士,笔者很期望结识,与之为将来的献议略尽绵力,通诚合作,毕竟,这十年来小股东已经失去很多,如不团结,未来十年失去更多。

捍卫股东权利 - gnealy

格林尼(GNEALY) 的私有化已告一段落,不过关于此事的报导,一再引起我对股东权利的感触,深深遗憾一些小股东的消极态度,导致大股东可以为所欲为。这让我想起了将选举。早在前几届选举,当权派所向披靡,反对党处于劣势,支持反对党的民众,就象格林尼的小股东一样。压力之下,难免有一些选民会灰心失望,选择自暴自弃,在投票时龟缩不出,抱着反正左右也是输的,何必去投票,以不投票来宣泄不满和抗议。




只是,在民主选举制度之下,选择不投票,并不是表明立场的最佳途径,反而把机会投给了处心积虑的一方。自古以来,通过民主抗争,以弱胜强,最是困难。不过,困难,并不能阻止人民前进,为了进步,有更好的未来,还是有许多人无惧艰难,勇往直前。因此,才有了308的政治海啸,让消极的选民看见原来积极争取,才是最佳的反抗。



看到报导,说有部份小股东不满该献购价太低而选择不投票,愤怒离场,很为他们可惜。投票的结果,不是支持就是反对,您不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等于把票投给了对方,无形间助长了对方的气焰。而且,如果表达愤怒还是怒吼能够胜利,也不需要投票了。就算明知道不能胜利,也不应该放弃投票,反而应该用票决来清清楚楚表明自己的立场,不然也要把自己那张票做废(投废票) ,以免反遭对方利用。



再说到另一些小股东因种种原因,比如住得遥远,无法出席投票,其实公司股东在投票方面,比国家选民还要方便。一些选民因为移居后没有换选民地址,所以不能回去遥远的原址投票,又或者投票日因身在国外,不能尽国民的责任,因为选举是贯彻一人一票,必须亲自投下才合法。公司股东就不会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未克出席,其实可以委托代表(PROXY) ,事先将自己的那一票投下。代表可以是其他股东,或者朋友,或者是大会主席,一经委托,万无一失。



以上种种,看似简单,偏偏许多股东懵然不懂,反而在如何争取门礼(door gift) 的蝇头小利上经验丰富,真是本末倒置。证监会、交易所,甚至是小股东权益委员会,都应该加强股东权利的教育,让股东们了解自己手中一票的重要性,不让大股东将公司玩弄于股掌之中。所谓一人一票,如果小股东团结一致,就不会让大股东轻易逐个击破。最后要重申的是,小股东不要害怕投票,就算那是必输的一票(如果是必胜,似乎没有投票的必要了) 。未投先败,懦夫所为;唯有肯定自己手上那一票的价值,才能聚沙成塔,终有一天反败为胜。

消息“灵通” 者胜 Ingens

消息“灵通” 者胜
我觉得,并购消息,观乎于其可行性,早知道与否,并不是成功的因素。马股市近来流行事先张扬,先是大城市(BRDB) 的大股东表示有意全购,然后是宝利机构(BONIA) 的大股东也做出类似的宣布。两者很快有了决定,果然照着原本的意愿开价。听消息而未知道献议价买进的人,不一定赚钱,因为大城市固然是出高价,却拖了一个月才落实,猜猜估估的投机者难免忐忑不安;而宝利机构虽然是快人快语,前后只是五天就有定案,出价却低于市价18%,叫投机者大失所望,不得不转为投资者,和公司共进退。




当然,我们怎么可以省略灵通国际(INGENS) 不提?这是典型的听对消息者胜的故事。我们这些局外者,看到大马交易所连续在8月15日和22日发出UMA(非寻常市场活动) ,其股价也从12仙做高至15日的23仙,22日的40.5仙,大唱丰收。妙的是,公司在18日的星报打了一则全版广告,内容引人入胜,连交易所也想知道其真实性,要求公司解释。



国庆日逼近,假期要来了,谣言也散发至高峰,星报的线人28日继续爆料,说灵通国际可能被私有化,而灵通国际也很快反应,说不晓得如此“灵通” 消息从何而来,公司董事和大股东全不知情,股价由50仙以上急转而下,收在35仙。不过,公司不知情,媒体却继续热炒,消息不迳而走,公司在29日下午,才正式收到Ninetology的收购信,却不是发给公司董事,而是向4位联合起来共有39.44%的大股东献购,出价55仙,总值3.9亿令吉。



消息出街后几天,灵通国际董事经理陈文龙,以其中一位当事人名义在9月5日召开记者会,拒绝Ninetology的收购,故事暂告一段落,股价也跌至20仙。有一些股民因为灵通国际股价大起而去买其凭单(最高作价24.5仙,行使价10仙,当时比50仙的母股价折扣许多) 来转换,希望赚取价差,现在可被套牢了。于是,就有媒体甚为不忿,认为被利用了,而提醒交易所要加强监管,不让有心人循法律漏洞而玩火。



我们曾说,交易所的UMA针对公司而发,可是往往炒作者不会属于公司,所以公司也无可奈何。这次也是一样,明明献购是对某些股东而非公司,公司却为了透明化耶非耶,据实报导。这笔炒作的账,无论如何都算不到公司头上,而相关股东也很快发表意向,不论他人如何觉得这个献价多么合理,那是他自家的股票,当然有权利不卖。



担心先河一开,谣言陆续有来的人,记忆力未免差一点。早在2010年南北大道被EPF和UEM集团全购时,就有一家公司Jelas Ulung出来搅局,当时可赢得小股东的掌声呢。虽然有人说情形不同,不过想深一层,同样是单方面向大股东献购,同样是出高价,同样是被大股东拒绝,只是少了一个最先献购者而已。



就算交易所打算要求Ninetology展示它能进行全购的财力,经陈文龙充满愿景的婉拒,献议已告无而终,交易所还做此多此一举的行动吗?看来,灵通消息,消息灵通者在12仙买进;消息一从媒体传出即卖出,走先一步者胜。

冒险家乐园之5--母凭子贵-Takaful

我今年才认识方太太,她是位精打细算的投资者,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例不空手而回。今年有只股票,让她大赚了50万令吉,看来象是发了一笔横财,其实是经过一番精心筛选,汰弱存强的过程。而且,她出手和我有点“象”,都是一百一百的,只是后面的数量词有点不同。我是100股100股买的,她呀,可是100粒100粒(100粒即十万股) 买卖,把我抛个十万八千里远。本期要说的股票,是一对母子--回教银行(BIMB控股) 和大马回教保险(TAKAFUL) 。




如果您是一名虔诚的回教徒,要在马股市寻找符合回教条例的金融股并不容易,严格来说,或许只有BIMB控股和大马回教保险入选。今年上苍可是特别眷顾这两只股,从年初至今表现不俗,傲视金融组合。



一向以来,子公司的表现通常会比母公司更出色,这对母子也不例外。先说子公司大马回教保险。一月时它只站在1.80令吉,在3月以后突然宛如大梦初醒,奋力跑前,一发力就跑到6.60令吉,似乎还没跑完全程;而市值也从2.9亿令吉增多两倍半至10亿令吉,成为10亿令吉俱乐部的新成员。



聪明的投资者认定母凭子贵,孩子这么了得,控制它65%的母亲也差不到哪里去。BIMB控股在一月时只有2令吉左右(市值约21亿令吉),如今已高居3.22令吉,一度做到3.48令吉(市值37亿令吉),虽然比大马回教保险稍微逊色,却也提供了不敢追高(大马回教保险) 者另一个同享财富的机会。



因此,到底是大马回教保险继续向前冲,还是BIMB控股迎头赶上,我们看看前期财务:

(2011全年化业绩) 大马回教保险 BIMB控股

缴足资本/百万令吉 162.8 1067

股票数额/百万 162.8 1067

营业额/百万令吉 1350 1671

净盈利/百万令吉 76 220

净资产/令吉 2.78 1.77

每股盈利/令吉 0.47 0.19

每股股息/仙 15 10.75

2012半年每股盈利/令吉 0.33 0.11

市价/令吉 6.20 3.22

全年化本益比 9倍 14倍^

2012中期股息/仙 15 3.5



由此看来,就算子公司的涨幅比较高,但还是估值比较低。大马回教保险还有一个卖点,就是公积金局今年一直增持,从5%(825万股) 起, 至今8.4%(1365万股) ,购兴还未停歇。只不过,此消彼长,另一边厢BIMB控股却释放了约2.5%股权。对这只生金蛋的鹅不是抱紧不放,伺机私有化,反而是减持,BIMB控股的动作令人难解。

公信力

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疲态毕露,这个国家,乱象丛生。当权威失去他们的公信力,公众开始对他们的话无所适从,乱象就出现了。首先谈关丹独中。从开始免谈,到有得谈,到有权贵说等他的好消息,到有批文,到怀疑批文,到批文曝光,我们普罗华社,好象是被政治消遣了。这就好象股市中的收购计划,从有意收购,到纯属谣传,又到真的收购,最后原来是有条件收购,当公信力不再存在,任何传言不再激起火花,股民选择一切都不相信,等尘埃落定了才来打算。我本来是纯纯的相信执政党这次真有诚意,带来华社最盼望的新独中,甚至怪责董总倚老卖老,在关键时刻阻阻挡挡。批文曝光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蠢蠢的,董总姜是老的辣,政府的公信力,在他们来说早不值一哂,耳听无凭,必须眼见为真,任何政要还是殷商的口头保证皆作不得准。偏偏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心想,政治就是政治,一份错误的批文已弄得华社一分为二,人仰马翻,各自诠释;如果是股市出现这类全购建议,不让证监会谴责才怪。




另一件让我浮现脑海的是萧源盛事件。到头来,所谓战地医生,竟然属于造假。如果整件事不是纪实,只是为一本即将面世的小说造势,那么没有人会觉得不对。令人惊讶的是,萧某把其经历撺写成书,竟然邀得名家冯久玲拔刀相助。整个事件,还亏得一些医学界人士认为职业操守被侵,产生不满情绪,遂努力揭发真相,拨乱反正。最后战地医生当不成了,书出不成了,公信力没有了,捐款据说也会悉数退回,一切告一段落。不过,事件的涉及者,只采取低调处理或者全不回应,没有公开道歉,似乎欠公众一个交待。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金鹏(TRANSMILE) ,得意时曾获若干名牌如郭鹤年和大马邮局成为显着股东,许多分析家热捧;之后却爆发出做假账,结果在去年黯然除牌,也连累这些股东蒙受名和利的双重损失。



回来说股市,有人说,股市里面充满真的,不过更多假的,路透社和路边社只是一字之差,如何存有公信力?若以商业和政治来比,要拥有前者的公信力。可是容易得多。虽说商人奸诈,但商人也是很重信用的;话不乱说,说出去的话也不乱改。我不由得想起上星期侨丰控股(OSKHLDG) 的股东特大,寻求股东通过售卖其投资银行于RHB资本。小股东对整个计划没提及任何股息或现金回馈股东,有点微言。其掌舵人丹斯里黄宗华放话,谓侨丰控股自90年代上市,每年皆有派息,跟随他的忠诚股东20年来获利丰富,如今是侨丰新的转捩点,他恳请股东相信他,让他带领股东朝向另一个高峰。“公信力”自在人心,跟随他这十几二十年的股东,应该知道怎么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