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上心头-426-人才外流:不能解决的教育死结
我们的教育问题,从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放榜开始,熙熙扰扰,到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STPM),就不曾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出现过。就连权高位重如首相,也无法一一解决人民内心的疑窦。问题很简单,录取学生就读大学的资格,以什么为主?连五岁小儿童都知道答案是什么。可是,为什么大人们却沉重到回答不出来,必须要转弯抹角,说了一大堆自己都不能信服的歪理,然后奢望人民可以接受?别忘了,等待答案的人可是一群聪明绝顶的特优生,只有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他们信服。
关于以成绩优异获得大学录取选科的的故事,似乎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那个年代,据说考试还有“状元”的事。是的,全国成绩最佳,SPTM考试分数第一名,就是状元。那个年代,即使华印面对30%固打制的不公平待遇,还是勇往直前,一个个以最佳成绩考进自己心仪的大学,选修自己要读的学科。
曾几何时,选修科变成了几种,一种叫预科班。成功进入预科班就读,等于在大学学位已经预先留了一席。不能进入预科班的学生,唯有报考更艰难的STPM考试,在意后者的优异成绩来报名选修本地大学。但是,STPM的优异生,往往出现不能与预科班一争高下的情形,即使成绩表现普遍上比预科班好,录取的情况却居于预科班之后。而马来西亚申请国立大学的单位,从来没有公开其录取大学生的资格,也没有质量分析。这大概是马来西亚独特的“不可说的秘密”吧。
全世界每个国家的国立大学,在录取学生的过程之中,都会把筛选的过程和资格写得清清楚楚,即可以让申请者知道自己符不符合资格,也显示透明处理。只有马来西亚,年年大学录取名单揭晓以后,就有一些特优生出来公告天下,自己落选了,希望有政治人物替自己找回公道。近来的“冤情”更加离奇,通过高教单位申请被拒,但是校方却通知他可以另一个管道选读他申请的学科,只不过学费贵了10倍!到底这是什么逻辑?难道,金钱能使鬼推磨,学位原来是可以用金钱堆砌的吗?
还有一些人担心,如果以成绩来录取学生,那么,国内最大的族群的录取比例将大大减低,必将引起不满。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族群的需求盖过成绩表现,那么,可以想象的是,马来西亚将永远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为了满足单一民族的需求,我国已经设立了不少以土著为主的教育单位,例如玛拉学院,而且拨款从来不少。其他的学子,进入预科班已经受限,通过最后的管道(STPM)一样遭到不公对待,请问国家还给他们什么高教的选择?难怪邻国满心欢喜的“请”这些高材生过去就读,甚至准备了奖学金款待。
问题如果不从根源来解决,大家只是一直在兜圈子,希望录取新生的日子过去了,问题逐渐淡化。但是,明年复明年,同样的问题又再次上报,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这个困境,相信20年后依然不会有答案。未来的几十年,大家依然会面对同样的老问题,人才仍在大家质问之中流失。过去十年来被拒选科的优异生,现在在哪里就读?20年后他们成为雄踞一方的专业人士,当大马政府老调重弹,邀请他们回国服务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问回一句老话:我可以爱国,可以回国服务,问题是我的孩子们在学业上是否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政府能不能答应他们不会遭到我以前申请大学的那种不公待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